答辩季:别拿“致谢”不当论文

大学生毕业季的一件大事,交论文、答辩,几乎没有学生不被学位论文搞得焦头烂额的,直到进入最后的“致谢”部分。在导师的印象中,过去学生的“致谢”常常会将一场严肃、紧张的答辩带到另一种气氛中,不掩饰、不夸张的真情流露,但这样的情形如今却越来越少。相反,“致谢”部分俨然成了学位论文抄袭、应付的重灾区。

 

thanks

 

“致谢”透露诸多信息

 

几个月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博导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了一位六年前在自己实验室轮转的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致谢词,让很多人动容。

 

这位学生因为中途被迫换导师转研究组多折腾了几年,其间几乎要放弃做科研。因为现任导师“爽快”地接收了她,如今才能得以顺利毕业。在致谢词中,她感谢导师在困境中的相助,感谢家人给予她的支持和自由,尤其是在实验繁忙无暇照顾家人时的理解,当然还有同窗的情谊。同时,她也没有忽视在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中提供帮助的其他老师和技术支撑人员。细节之处,体现她的回忆之深。

 

除此之外,这些经历给了她最深刻的体会。曾经的她向往“功不费于无益,事必期于有成”的人生,但就科研来讲,并非如此——“做不出结果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忙了几天却两手空空”。现在的她懂得,“有益无益,不是当下就能判断出来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或许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尽管导师们也认为重要的是研究工作本身以及论文主体部分的写作,但仔细阅读论文“致谢”部分,还是能够看出很多信息。“它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对老师和同学以及家人的态度,有时候很有趣。”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邢志忠说。再比如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修慧,在外审论文时,甚至会先看致谢部分,如果发现有虚言,就特别注意该学生的“绪论”是否有不实之词。论文“致谢”虽不会对学位论文、毕业答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一不小心,暴露真实的形象是大有可能的。

 

文字的感觉、写作的天赋人各有异。但事实上,除去语言的形式,致谢的内容无非是师恩难忘、同学情重、亲人支持、自我勉励。重点在于,独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过往细节以及诚恳的表达。所谓真情实感,既不会被埋没,也不是包装可以得来的。

 

(本文部分转载于科学网,作者:胡珉琦)

艾美捷科技优势代理品牌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