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宅”身心俱损 全球都为阿宅们担心

“御宅”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衍生出“宅文化”。虽然“宅”是个人生活的自由选择,但各国专家还是对此表示了担忧。

 

zhai

 

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不去商场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亲友无限畅聊……基于这点,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宅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衍生出“宅文化”。虽然“宅”是个人生活的自由选择,但各国专家还是对此表示了担忧。

 

多国民众都爱“宅”

 

国内调查发现,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都“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宅生活”国外甚至比我们还糟。 日本是“宅人大国”,“宅人”这个词就是他们发明的,日常谈话中,日本人习惯将宅人称作“阿宅”。2011年调查发现,日本约有阿宅2285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是阿宅。德国人也很“宅”。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一半德国人都爱宅在家,这一生活方式导致50%的德国人几乎从不运动。为此,德国社会经常发起类似“动起来,德国!”的运动,呼吁大家走出家门。英国广播公司则报道说,英国18~30岁年轻人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2009年,《韩国日报》的报道称,该国约有10万名“宅族”青年。

 

“宅”往往是为了逃避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看来,人们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居住形态的变化。过去,住宅区多是平房、筒子楼,厨房、厕所需要共享。如今,住宅功能一应俱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吃喝拉撒,给人们宅在家里提供了方便。其次是社交方式的颠覆。网络的发展让虚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即使不面对面打交道,也可通过电脑和网络满足大部分工作、交际需要,宅在家的效率不受太大影响。第三是压力的增大。拥挤的人群、残酷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家无疑成了“宅族”的温暖港湾。他们可以在家自由自在,做真实的自己,不必看人脸色,关上房门享受自己的生活。最后是个性使然。“宅男宅女”大多是“80后”“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适应了独处的生活方式,不爱和外人交流,更喜欢安静地自娱自乐。还有一些人在社交中受过伤,产生了与人沟通的恐惧,也喜欢封闭自己。

 

生活太“宅”,身心俱损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告诉记者,人们偶尔“宅”一下,有助缓解压力,但长期安于这种状态,很可能“宅”出问题。“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三餐不定,饿了往往点外卖、冲泡面、吃零食度日,这些食物多数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久而久之不仅损害肠胃,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增加患上多种慢性病的风险。他们待在家中,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即使吃得不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容易热量超标,诱发超重和肥胖。由于时间自由,熬夜、晚起成了很多“宅人”的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免疫力下降,疾病趁虚而入。

 

除了身体,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旭表示,终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用修饰自己,看上去是把外界烦恼关在门外,却可能让自己更焦虑。同时,由于缺乏当面交流,还易形成社交恐惧,变得封闭、孤僻,甚至引发抑郁症。

 

走出去才能找到生活目标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交往的需要,也对外界抱有期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宅”,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都会由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对此丧失兴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进入现实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从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归正常作息时间;多给自己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买菜、逛超市;约见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计划,定期出门旅行。

 

即便偶尔“宅”在家中,也要尽可能“宅”得健康哦~

 

本文转载于人民网―生命时报

艾美捷科技优势代理品牌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