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民创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疯狂”的阶段,过去两年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许多科研人员跃跃欲试,力图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然而,市场的残酷却让久处“象牙塔”的他们徘徊不前。双创路,如何走?
一:创业团队中的“老大”是什么样的?
谭晓生是奇虎360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隐私官。他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该校校办企业凯特新技术公司工作过。对于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他一直持比较负面的态度,因为“我看到的校办企业,要么勉强活着,要么彻底死掉,很少有成功的”。在他看来,能够创业成功的只有为数很少的人,而且其必须具备某种特质,如对挫折不能太敏感等。
黑马基金首席执行官、合伙人胡翔表示,作为投资人,他们考察创业团队时最关心的是“掌舵人”,“团队中老大的权重占90%”。他如此总结创业团队中“掌舵人”所应具备的特征:要能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同时还要会“忽悠”。他解释说,高瞻远瞩就是要有格局感和方向感,知道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径;脚踏实地是指有执行力,能让想法切实落地,懂产品、懂业务;会“忽悠”则是指其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影响别人。他表示,投资人在与创业者会面时,通常5分钟之内就会作出投资与否的决策,因此“创始人的感染力非常关键”。
二:“技术”如何有效的融合进“市场”?
“美国硅谷有很多企业在通过技术驱动改变世界,与之相比,中国可谓应用大国,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却略显不足。”作为投资人,胡翔很期待中国出现技术驱动型的公司,但他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老师们出来创业却仍持谨慎态度。“从实验室到市场会面临非常惊险的一跳,要想顺利渡过这一关,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
要想创办一家可资本化的快速成长企业,就要把握好四个维度:方向、切入点、时机和团队。在方向的选择上,一定要瞄准足够大的市场,能够形成长长的“雪道”以供长远发展,而赛道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切入点的把握上,要能够寻找出足够小的切入点,同时商业模式要直接,不要太绕,有助于形成第一和垄断的局面,“以针扎破天”。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后来者要花10倍以上的努力才能赶超先行者,而做得太早则会成为“先烈”。
99%的企业都会在跨越鸿沟的阶段死掉。它们此时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间差距非常大,无法突破,导致团队涣散,销量下降,整个公司面临解体。而要想跨越鸿沟,只有把目标缩小,把各种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不要做大海中最小的鱼,而要成为池塘中最大的鱼”。
三:投资人对科研人员创业的建议?
许多研究所或高校的老师在创业的同时又不愿意丢掉教授的身份,希望还能有一条退路,其最终目的只是希望能拿手中的技术做个公司,卖个好价钱。这导致许多老师不能坚持到最后,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绝大多数老师又退回学校继续做老师”。
为了融资而创业有违商业初心,会导致“骗子骗疯子,疯子骗傻子”的乱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还缺乏真正的创业者。在创业的早期阶段获得投资,有时反而会加快企业的死亡,因为工资开得很高、条件太好,使得创业者对于市场和生存的压力体验不够。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应该选择能够弥补自身“缺陷”的投资者,例如在提升市场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的机构,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
一定要有量体裁衣的人事制度,才能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大胆创业。同时,在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前,还可以采取建立联合实验室、成立产业加速基金等多项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链条的创业支持,让他们在温暖的港湾里先把产品打磨好,再出去与资本对接。
本文观点来自《中国科学报》,记者计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