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花不掉—3个小故事看民企投资困局

“有钱投不出,有门进不去,有事不给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急需激发市场活力的当前,一些有能力、想干事的民营企业却被挡在门外。政策“最后一公里”卡在哪里?正在进行的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中,华森制药集团董事长游洪涛“吐槽”了投资中的3段“遭遇”。

 

invest

 

“有钱花不掉”

 

游洪涛说,公司去年与江苏1家药厂达成购买协议,想把16个冻干粉针药品批准文号生产技术转移到重庆生产。8000多万元的价格谈好了,首付款也给了,但在办理批件转移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就是不愿放行。“按照有关规定,药品批准文号转让必须由转出地盖章。可当地说,‘来投资可以,把东西拿走不行’。来回拖了近1年,最后由重庆市政府出面协调才予以解决。”

 

在游洪涛看来,前几年食药监、发改委等多部委专门下发通知,放开了药品技术转让的限制,是鼓励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受到医药行业的热烈欢迎。但具体到政策实施上,却出了问题。“重庆有20几个民营制药厂都签了外地购买药品批文的协议,最后只有我家真正干成了。这就是典型的‘玻璃门’,看起来很美,其实根本进不去。”游洪涛感慨地说。

 

“有钱投不出”

 

“不仅是‘玻璃门’,还有‘玻璃瓶’。”游洪涛说,两年前想在西部某省会城市办1家民营医院。合同签了,地也看好了,到国土局办土地使用证的时候,负责同志说办医疗卫生用地要拿建医院的证照许可;等跑到卫生厅办,又被告知要先有土地使用许可。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搞来搞去拖了半年,最后硬是没弄成。

 

“两个部门的要求互相‘打架’,企业很为难。”游洪涛两手一摊,很无奈地说,“公立医院是划拨用地,不受影响,民营医院建设就不行,只能租房子搞。这就像苍蝇关在玻璃瓶里头,看着外面前途美好,却飞不出去。”

 

游洪涛回忆说,自己从1家公立医院的副院长“下海”成了1个“药老板”,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央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鼓舞,但仍期盼隐形门槛再少一些,政策落实再好一些,让企业有更强的获得感。

 

“有钱拿不到”

 

花钱难,借钱就更难了。游洪涛举例说,去年投资新建一个药品生产基地,正发愁资金时,得知两家政策性银行设立了专项建设基金,期限长达10年以上、年化利息才1.2%,于是赶紧通过发改部门申报。好不容易批了3000万元,和政策性银行一谈,问题就来了。

 

“对方提出,必须由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担保,我们再用厂房进行反担保;此外,资金要以股权的方式进入,按照1亿元注册资本算,应占项目10%的股份。”游洪涛掰着手指说,公司马上准备上市,如果不算溢价,不仅股本不对等,对其他投资者也不公平,将来银行不退出怎么办?

 

想来想去,游洪涛放弃了。他想不通的是,正因为抵押物不足,一些新兴产业项目才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现在由中央贴息设立了政策性的专项基金,为什么还要求用房产抵押?地方政府怎么能为企业经营成败“兜底”?银行入股国有企业问题不大,但民营企业就很难操作;落到收益不那么明确的项目,银行又让民营企业花钱再找一家国有平台公司代持股份,企业降成本如何得以实现?

 

“公平制定政策、公平予以实施,才能激发更多民间投资积极性。”游洪涛说。

艾美捷科技优势代理品牌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